语言,是一个民族创生文明及其历程的具象,更是一个民族身份内涵的注解与象征。
至今,黔北地区依然居住着一个鲜为人知的独特姓氏家族——“白氏”。其独创自己的家族语言和文字,乃世所罕见,且弥足珍贵。
而据考证,“白氏家族”先祖乃欧洲突厥王室后裔,因家族纷争而流落中原。在中华浑厚的历史长河中,这支“马背上的民族”历经无数征战与迁徙,而于500年前流落并定居贵州黔北。
那么,这支延续着欧洲“突厥王室血统”的“白氏家族”,历经千余年的迁徙流变,又经历了怎样的艰辛与坎坷?
而他们的一路创造与坚守,对我们探寻中华民族的文化旅途,又有着怎样的历史与现实意义?
一、黔中秘境,一个家族独自创造并拥有自己的语言,至今依然影响着数百万贵州人
“这是娥们村的羊牯,妳们人男人女不管是羊牯羊母,怎么都说是尔们的?”
这句话的真实情境,是有着黔中秘境之称的黔北地区,一个村落和另一个村落因为公羊和母羊之争,“白氏家族语言”在这一语境中的真实情境再现。
我们可以从中看出,在独特的“白氏家族语言”中,他们把“我们”说成是“娥们”,“你们”说成是“妳们”或“尔们”;而男人和女人,则说成是“人男”“人女”,将“公羊母羊”说成是“羊牯羊母”。
这一独特语言曾一度被人们认为是当地的“本土方言”,后经专家学者结合当地民风、民谣及白氏家族文献、传说而逐渐发现——原来,这是一支相传源于欧洲突厥王室的后裔,历经世代迁徙、移民而流落贵州黔北,并被唐王朝皇帝赐姓“白氏”的古老家族。
一个家族独自创生了自己的语言和文字,不但自成体系,且有其固定的特定使用群体,实乃世所罕见。
据考证,这支居住在贵州黔北地区的“白氏家族”,户籍在册人数近3000人,现今依然能说“白氏家族语言”的有1500多人,能完整书写家族文字的有50多人。
其间,因与多民族通婚杂居,被“同化”的“白氏家族”成员,至今很难统计与界定,可谓不计其数。
尽管深受时代影响,白氏家族成员会说、会写自己家族语言及其文字的人较少,但在多民族融合的境况中,依然深刻地影响着整个黔北地区。
据考证,在黔北地区,“白氏家族成员”除了少数村落聚居外,基本沿着贵州境内的乌江流域不规则散居。
据白氏家族的《家族春秋》记载,这支居住在贵州黔北地区的“白氏”及其家族“语言”,以现今贵州凤冈县为中心,逐渐扩散分布于德江、思南、沿河、湄潭、石阡、务川、正安和余庆等地。
且与该区域传统的仡佬族、土家族、苗族等10余个少数民族相互融合,彼此依存,和谐相处。
如此大范围分布,“白氏家族语言”及其“家族文字”,在融合的社会生产实践中,无疑广泛地深刻影响着居住在这一地区的其他姓氏。如互相杂居的罗氏、杨氏、阮氏、冉氏、张氏、陈氏和李氏等群体。共涉及贵州遵义市、铜仁市两大地区的数百万人。
各少数民族的相互融合与文化习俗的交相辉映,历经时光涤塑,如今便形成了黔北地区独特的地域文化和多彩迷人的风土人情。因此,该区域素有“黔中秘境”之称。
二、“白云氏”远离欧洲王室纷争,因协助平定“安史之乱”有功而定居中原,一举成为“名门望族”
那么,这支居住在黔北地区的“白氏家族”,数千年来又是如何保存了自己的语言,创生自己的“家族文字”?在历史长河中,他们经经历了怎样的坎坷、流变与变迁?
01)远离纷争进入中原“合流”成“白氏”家族
据考证,贵州黔北地区的这支“白氏”家族,拥有着“白云氏”和“白氏”两个家族元素。“白云氏”和“白氏”本为两个不同的家族群体,后经联姻而成为一个统一的“白氏”大家族。
据白氏《家族迁徙歌》记载,公元760年时代,“白云氏”先祖乃欧洲突厥王室的一分支,因欧洲家族内乱纷争四起,为保存族人,该家族逐渐东移并进入当时的大唐王朝境内。
彼时,恰逢唐王朝“安史之乱”,于是,“白云氏”先祖带着族人及亲兵协助唐王朝平定安史之乱。此后,因平乱有功,“白云氏”被唐王朝封为南阳郡王,并扎居在南阳(当今河南、湖北一带)。从此,这支突厥家族便远离欧洲定居中原。
据载,“白云氏”这个姓氏名来自于突厥语,意为白云,为了便于称谓及与当地“白氏”家族和谐而居,唐朝皇帝便赐其子孙以汉族姓氏“白氏”为姓。
同时,“白云氏”定居南阳后,逐渐娶了当地白氏女子为室人,便逐渐实现“白云氏”和“白氏”两家族“合二为一”。经后世代代繁衍、生生不息,“白氏”便一举成为当时的名门望族。
02)“马背上的民族”成军中“骨干”而不得不四处征战迁徙
那么,原本生活在南阳的“白氏家族”,又是如何来到贵州境内,并在此繁衍生息了数百年?
据考证,“白氏家族”在唐朝之后的历朝历代,因其家族素有“马背上的民族”之称,且强武善战,其子孙历朝历代都多为武将。其家族定居及迁徙,均由朝廷和战争决定。
早在五代十国时代,因时局动乱和朝廷的屯戍调遣,“白氏”家族大部便由南阳迁徙到江西一带定居;南宋时,“白氏家族”在江西同样发展成为当地影响较大的望族之一。
直到宋末时期,“白氏家族”因奉朝廷之命抵挡蒙古铁骑南下,“白氏”家族随军调防,从而迁徙到两湖地区。因此,在元朝时代,“白氏”家族成员很多都在“两湖”地区生活、繁衍,只有极少数人在战后重返江西“故土”。
到了明朝时代,大明王朝为了剿灭四川、云南蒙古贵族及残余势力,调集“两湖”驻军前往征剿,“白氏”家族便随军离开“两湖”地区而进入四川和云南。
而在明末清初天下大乱时代,白氏家族不但经历了平定“张献忠”之乱,便在“清军入川”中陷入战乱。
历经多次征伐,入川的“白氏”家族成员在战乱结束后,无论官兵、百姓,便举家逃到贵州较为落后的地区定居,从而保存了家族人丁的生息繁衍。
此后,“白氏”家族便定居贵州黔北,成为那片土地上居住着的多民族及家族之一。
三、“白氏家族语言”传承及“家族文字”的创生,为多民族文化共同繁荣再添异彩
语言是人类沟通表达的方式,而文字,不但是其民族象征,更是交流和记录的工具。
其诞生,不但有其语音、语法要素的流源,更有其特质。
那么,“白氏家族语言”及其“家族文字”,又有着怎样的源起及特征?其形成、发展又经历了怎样的“坎坷”?
01)“白氏家族语言”融合汉语优秀成果而自成体系
据考证,“白氏”家族语的形成最早可追溯到唐朝中后期。
打开历史,我们知道,唐朝自安史之乱后便发生了系列根本性变化。由此,“白氏”家族在历史“巨变”狂潮中,为保存已经定居下来的家族特质及文化,便逐渐口口相传了自己的家族语言。
在唐王朝中后期,已经安居乐业的“白氏家族”基本生活得到了根本性保障,并逐渐融入唐王朝社会、生产体系。
在此过程中,尽管该家族保留了自己的语言,但为了完全融入唐王朝社会、文化及习俗,其原有的语言并不适合当时的社会生活、生产和交流的需要。
于是,白氏家族便逐渐吸收中原文化、语言及社会风尚,并逐渐将“汉语”元素融入到自己的语言。
这样,历经时光沉淀及打磨,这样的语言便在自己家族内部传承,并保留了下来,从而形成自己家族独特的“内部语言”——“白氏家族语言”。
此后,“白氏家族”便用这样的语言来凝聚族人,并口口相传家族历史、丰功伟绩和独特的文化及家族精神,甚至还用自己的语言来传递一些特殊的军事情报。
这样,经过长期探索、运用,“白氏家族语言”便逐渐定型。
因此,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,“白氏家族语言”不但保留了“突厥语”的一些基本语音、词汇及词义,并在此基础上大量借鉴汉语语音语义等内涵,而形成其特定的家族语言,并经不断丰富、改进和创生而慢慢自成体系。
02)西南巫术及符号催生了“白氏家族文字”
经专家考证,尽管“白氏家族语言”已经定型,并传承了数百近千年,但依然无法满足白氏家族的生产、生活和战事需要。
此外,当“白氏”历经坎坷移民贵州后,过着依山傍水、日出而作、日落而归的稳定生活。为更好地传承与记录家族历史和一路走来的辉煌,“白氏家族”便诞生了创建自己“家族文字”强烈愿望。
同时,在当时的西南地区,个家族、民族都有自己的特定仪式或一些简单符号,并非常流行“巫术”。
甚至于,“巫术”已成为地方文化的重要标志,并深刻影响人们的生活的行为范式。
由此,为“入乡随俗”,且使自己家族有别于其他家族和民族,白氏家族便逐渐吸收西南地区“巫术”中的一些符号,借鉴汉字“六书”造字法,创造出大量的“仿汉字”“符号”,同时将自己的“家族语言”与这些“符号”相结合,赋予其特定意义,并在自己家族中逐渐推广和传承。
这样,随着时间流逝,白氏家族在家族重大事务,如红白喜事及家族占卜求神过程中,不断用这些“符号”记录家族的神圣仪式、家族文化,甚至是自己的家族变迁及祖辈功德。
由此,“白氏家族语言”独有的“家族文字”便被创造了出来。
甚至于,据考证,在20世纪50年代,“白氏家族文字”都还在不断融入新内涵和新的“符号”。
当时,随着国家支援西南地区“三线建设”的兴起,如今贵州遵义地区的湄潭县、凤冈县等地不断涌来一些援华的苏联专家。一些俄语、英语符号及元素,也被白氏家族不断借鉴和融入。
自此,白氏家族独有的“家族文字”,不但广泛借鉴,便在自己家族内部广为流传起来。
03)白氏家族语言及文字大融合,鉴证民族文化的多元及多彩
据考证,白氏家族语言及文字,不但保留了自身“突厥语”元素,便借鉴了“汉语”“英文”“俄语”元素,其“文化大融合”,不但鉴证一个名族的生息繁衍,便标志民族文化的多元及多彩。
那么,单纯从语言及文字构成上,白氏家族语言及文字,又有哪些丰富内涵及深刻的外延?
由此,经专家考证,“白氏家族语言”的语音由33个字母、27个语部(相当于汉语拼音的声母)、33个语族(相当于汉语拼音的韵母)组成,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语言语音体系。
其间,其语音共有四个声调,但却与普通话的“四声”截然不同。其声调有舌尖前音而无舌尖后音,有边音而无鼻音,有前鼻韵母而无后鼻韵母。拼合规律类似汉语拼音,自成体系,较为完善。
在文字及词汇上,“白氏家族文字”词汇中保留有极少数阿尔泰语系的突厥语,大部分是长期南方生活积累的词汇,对汉语词汇的借用、仿用占相当的比例,对其他民族语的吸纳也占一定的比例。
而语法上,有人称、性、数和所属格的变化。“白氏家族语言”在单音节词与多音节词组合上,词组之间常加入“—”符号连接,其语法十分独特。
而在文字形势及内涵来源上,以汉语、俄文、英文字母及特殊字母为主要全拼通用字符,辅之以汉字、“仿汉字”和特殊字符。书写一般可以通用拼音文字,而突厥语中特别的词汇则用特殊字符书表示。
结束语
当下,文化已成为世界多元、以及美丽地球的重要标志。
“白氏家族语言”及“家族文字”,它不仅是一种语言,一种文字,更是地球上为数不多的被一个家族独立使用、独自享有,无不显示其及其珍稀与弥足珍贵,更凸显文化多元的丰富多彩。
它的发展与传承,不但鉴证中华民族的大融合,更但清晰地再现突厥文化、中原文化,以及与当地的仡佬族、土家族、苗族等10余个民族的文化相互影响、和谐共生的文化图谱。
据了解,2009年底,“白氏”家族语言研究已被列为国家科研项目,对“白氏”家族语言文字的发掘和研究,于民族文化学的迁徙繁衍,民族风情文化研究,以及民族大团结大融合的研究,都有着及其珍贵的价值及意义。
免责声明: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,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。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,感谢每一位的分享。